生態(tài)中國網(wǎng) >  碳交易 >  正文

汪軍:CCER市場的年內(nèi)重啟對碳市場活躍度或?qū)⑹且淮沃匦录せ?

來源:新京報 時間:2023-07-03 11:36:52

字號

6月29日,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fā)布會。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新聞發(fā)言人劉友賓表示,將加快推動各項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今年年內(nèi)盡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維護市場誠信、公平、透明。一個備受關注的碳減排市場工具CCER市場的重啟,終于迎來“官宣”。


CCER,即核證自愿減排量,是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交易產(chǎn)品,而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我國CCER市場于2012年上線,2017年相關部門決定暫緩CCER項目備案申請的審批以對交易辦法進行修訂,截至目前已有6年。


對于CCER市場重啟后對碳市場的影響及發(fā)展趨勢,浙江大學碳中和客座講師、《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進行了解讀。


汪軍表示,CCER市場的重啟對于整個碳管理市場來說是一次重新激活。一方面,在CCER尚未重啟之前,國際機制核證減排標準(VCS)成了唯一選擇,但是,VCS機制有門檻,它對用戶英文水平和國際經(jīng)驗的要求相對較高;另一方面,CCER市場的重啟對于第三方核準認定機構(DOE)將是重大利好,CCER的審定核查是DOE業(yè)務非常重要的板塊。


CCER的需求非??捎^且有望增長


對于近年來由于CCER暫停登記后市場存量緊缺,價格和配額持平甚至出現(xiàn)倒掛的情況,汪軍用歐盟碳市場的核證減排量(CER)來做參考分析了原因,“實際上CCER是碳市場的一個補充機制,可以參考歐盟碳市場的補充機制CER。歐盟CER因為長期處于供大于求,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價格體系,正常情況下,CER價格在配額價格的50%-70%之間,是比較合理的;我們國家的規(guī)定是,用于配額清繳抵銷的CCER抵銷比例不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但是目前由于CCER的稀缺性,僅存的CCER可能只有1000萬噸左右,根本到不了5%的門檻,所以出現(xiàn)了價格和配額持平甚至是倒掛的情況?!?/p>


上述情況也反映了我國碳市場對CCER的需求非??捎^且有望繼續(xù)增長。按照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暫行)》中規(guī)定清繳碳配額時可用CCER抵銷上限為5%,2023年第一季度碳配額(CEA)均價為55.95元/噸,計算可以得出目前(碳市場僅納入電力行業(yè))CCER每年的理論最大需求量為2.25億噸,經(jīng)濟價值為128.89億元。后期來看,CCER的需求量和經(jīng)濟價值會成倍增加。


一旦CCER重啟,價格會趨于理性


汪軍分析,一旦CCER重啟,從市場規(guī)模來看CCER價格會趨于理性,參考歐盟CER價格,會在配額價格的50%-70%之間。


汪軍曾在自己《碳管理 從零通往碳中和》一書中預測過CCER重啟后供應量及價格的變化趨勢:根據(jù)我國目前CCER的審定及備案信息,截至CCER項目停止備案,我國共有約3000個項目進入備案程序,這些項目預期的年減排量為3億噸左右,如果只考慮已經(jīng)備案的項目,其年減排量也在1.3億噸左右,如果把水電、風電、光伏三大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項目去掉的話,其年減排量是在4000萬噸左右,離2億噸的CCER需求就越來越遠。


可見三大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項目在CCER的占比非常大,如果將這部分項目移除CCER,那么將大大增加CCER項目的稀缺性,滿足全國碳市場2億噸的需求基本不可能,間接提高了其他CCER項目的價值。


但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CCER一旦完成備案,那么這個項目至少在未來的7年內(nèi)都將每年產(chǎn)生減排量,所以CCER的年減排量將隨著年份的增長而增加。一旦CCER重啟,積壓了這么多年的項目進入申報通道,屆時的CCER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簽發(fā)出大量CCER,導致CCER價格下跌。


但總體來看,如果CCER不剔除可再生能源電力項目,那么預計每年的CCER簽發(fā)量會快速增加到3億-5億噸之間,屆時CCER價格可能會跌至配額的50%-70%。如果CCER剔除可再生能源電力項目,或者市場的配額容量擴張至100億噸左右,那么CCER可能長期保持略低于配額的價格。


另外,汪軍認為,CCER的重啟對于細分行業(yè)來說,林業(yè)、新能源、甲烷回收利用等行業(yè)將受惠。從中辦、國辦出臺的《關于深化生態(tài)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也能看出,未來政策支持的三大CCER核心項目類型是林業(yè)碳匯、可再生能源和甲烷利用。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陶野)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