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中國網(wǎng) >  道家文化 >  正文

道教與國人審美趣味初探

來源:中國期刊網(wǎng) 時間:2019-11-13 15:42:47

字號

一 道氣淋漓:魏晉名士—瀟灑俊逸的人格美
       道教的影響早期可以追溯到魏晉。魏晉名士多為玄學家,又是道徒。他們架爐煉丹,訪神問仙。不論是平常生活還是文學作品,都體現(xiàn)出一股仙氣。正如劉勰載“正始明道,詩雜仙心”①,可見當時道教思想與文學創(chuàng)作已有了初步結(jié)合。
       魏晉名士的重要活動—人物品藻,更鮮明地體現(xiàn)了道教思想對時人審美心理的影響,反映出道教人格美的基本要求和準則。所謂魏晉風度,在人的覺醒中最受關(guān)注的是人的內(nèi)在氣質(zhì)之美。魏晉名士最看重人的風神,風度。其這種評價標準的形成,是人自我意識的自覺和覺醒,它表明魏晉士大夫要打破漢代以來的綱常名教的束縛,沖擊那種以政治倫理道德評定人的限制,而從審美的角度肯定人生,肯定人的尊嚴和美。其文化源于道教,即“命不在天,在我”的主動與昂揚。此時,人物外在的儀容、舉止、風度是人物品藻不可忽視的。如王右軍對杜弘治的贊嘆“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②。虛幻的神仙形象構(gòu)筑起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格美的評價標準,給世人帶來了興奮與喜悅。曹植名篇《洛神賦》就是把一個少男心目中的仙女寫進瑰麗的文學世界的典型,可見,世人按照虛驗得出了一種異于儒家的人格范式。再者,人物品藻甚至是溝通現(xiàn)實審美與藝術(shù)審美的橋梁?!邦欓L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其上……  ”③此刻的自然美有著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是現(xiàn)實的也是超現(xiàn)實的。
   
      二 道神暢然:唐代詩文—神奇絢麗的境界美
      唐代是道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對唐朝文學整體的美學風貌有著深刻的影響。唐代文人雖多有宦游經(jīng)歷,但是其范圍多限于長安、洛陽這些大都市,他們沒有機會去實現(xiàn)“行萬里路”的個人夢想。而且唐詩人常與道徒唱和,或者本身就是道徒。因此道教思想自然地流露出來,形成了唐詩奇彩絢麗的美學境界。道教講究“存思”修煉,把人們帶入幻境之中,任人自由馳騁。道教理論體系構(gòu)造了眾神狂歡的上天世界。云霧飄渺的海中仙山、花香四季的洞天福地,得益于道教豐富的題材。文人在詩作中創(chuàng)造新生活,尋求新樂園。道教對唐代美學風格的影響就可以從此類游仙、布虛之作中看出來。
      李白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道教徒詩人。龔自珍言“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其斯以為白之真原也”④李白的天才詩情,就來自于他的道教信仰和道徒生活。李白對道教浸染頗深,他不僅讀道書、煉內(nèi)丹,訪仙蹤,更重要的是其形成了“道仙”的人格品質(zhì),這就使他的詩歌有著道教徒式的飄逸與俊秀。他的灑脫與不拘、豪氣與超邁,實際上是他對道教生活的頓悟與踐行,他能夠在作品中任意驅(qū)策成群結(jié)隊的神仙人物和光怪陸離的靈異世界,造就了其詩瑰麗和奔動的美學特征。道徒眼中的大自然永遠是那么深沉寧靜,世外郊野似乎一層不染。唐詩這種風格雖然悄然淡去,可是它在另一個領(lǐng)域—元明山水寫意畫中,卻有了進一步發(fā)展。
       三 道韻生動:元明畫卷—造意潛伏的格致美
       元明時期的山水畫由唐宋文人畫演化而來?!皢T外居中,箕坐鼓氣,神機始發(fā),其駭人也,若流電激空,驚飆風戾天,摧挫斡掣, 霍瞥列,毫飛黑噴, 掌如裂,離合堂皇,忽生怪狀,及其終也,則松林皴,石巉巖,水湛湛,云窈眇,投筆而起,為之四顧,若雷風之澄霽,見萬物之情性”⑤道教人物之神態(tài)從唐畫家張璪的畫態(tài)中可見一斑。道教在元明時期對繪畫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許多道教徒提出了別具一格的畫論思想,或是總結(jié)了前人的繪畫精髓。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全真教徒黃公望。 “…公望,天資孤朗…嘗月夜棹孤舟,以長繩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震山谷,人望之以為神仙也?!雹拚沁@種生而無伴的道徒性格,使黃公望闡述的繪畫之美學標準有著一股濃烈的道家道教意味。黃公望將畫作品味高下分為四格:逸、神、妙、能。逸是畫作的最高境界。 “畫之逸格,最難其鑄。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淫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曰之逸格爾?!雹?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46, 46, 46); 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2px; white-space: normal;"/>      黃評書畫,以“逸”為最高,這是中國畫審美意識的自然結(jié)晶。中國山水畫尊意重神,畫家不是簡單地將事物形體加以精致的重現(xiàn),而在于對具體形象之外的意境開拓。而“逸”的品格就是道教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標尺。其特點就是“得之自然。莫可楷?!?,他們的人與畫都不再是簡單地把握自然,而是“自然”與“自我”合二為一。這也只有道教徒才能把中國的山水畫推進到一個能夠自由審美的天地。元畫家的這種審美品格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他們完成的是中國特有的審美趣味的對象化,又以成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闡釋著這種審美趣味。道教追求“真性”、“真意”的教義從此進一步傳播開來。明代徐渭的寫意花鳥,揚州八怪的山水圖卷,都吸收道教“法心源”、“重造意”的創(chuàng)作傾向。
      道教對國人審美趣味的影響是多方面。在于它始終不是以一種純宗教的角度進入國人思想領(lǐng)域,提供的也并非是一種完全乞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如在中國的園林藝術(shù)中,道教就是一種以自然的物質(zhì)形態(tài)表現(xiàn)一種超自然的精神境界。假山暗流、平湖秋柳、這種人工開鑿的東西因為以道教獨有的布局特點和格調(diào)搭配,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其實,道教的影響已經(jīng)不再是那種極為神秘的巫術(shù)所帶給人們的怪異體驗,而是通過與道家思想的融匯,把它變成上層知識精英的精神食量,再通過他們的自覺傳導,影響著整個華夏族群的審美趣味。


注釋:
①文心雕龍.明詩
②《世說新語.容止》
③《語言》
④《龔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54頁
⑤《唐文粹》卷九十七
⑥《海虞畫箢略》
⑦《益州名畫錄》 


 參考文獻:
[1]梁一儒、戶曉輝、宮水波.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澤厚.華夏美學:修訂插圖本.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3]唐那碧.道教的故事彩圖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年版.
[4]云告.從老子到王國維—美的神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本作品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