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中國網(wǎng) >  生態(tài)藍皮書 >  正文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發(fā)布

來源:生態(tài)中國網(wǎng) 時間:2024-07-05 10:44:17

字號

7月4日,中國氣象局發(fā)布并解讀《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自2011年起連續(xù)發(fā)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年度報告,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qū)動因子等方面,以翔實的科學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反映全球和中國氣候變化的新事實、新趨勢,以期為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推進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氣候系統(tǒng)變暖趨勢在持續(xù)。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海洋熱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創(chuàng)新高,南極海冰范圍再創(chuàng)新低。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qū)和影響顯著區(qū)。2023年,中國年平均氣溫、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末端退縮距離、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qū)活動層厚度等監(jiān)測指標均創(chuàng)下新高。


一、大氣圈


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xù)。中國氣象局全球表面溫度數(shù)據(jù)集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yè)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2℃。


2023年,亞洲區(qū)域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報告使用1991~202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0.92℃,是1901年以來第二高值;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84℃,為1901年以來的最暖年份。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重。1961~2023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中國極端高溫和極端強降水事件趨多趨強,極端低溫事件總體減少;北方地區(qū)平均沙塵日數(shù)呈顯著減少趨勢,近年來達最低值并略有回升;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登陸中國臺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


二、水圈


全球海洋變暖加速,海表溫度和海洋熱含量再創(chuàng)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續(xù)上升。1958~2023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呈增加趨勢,且海洋變暖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顯著加速;2023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再創(chuàng)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xù)上升趨勢,2023年達到有衛(wèi)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位。


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加速上升趨勢。1993~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4.0毫米/年,高于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3.4毫米/年)。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偏高72毫米。


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續(xù)回升。2023年,中國地表水資源量較常年值偏少5.7%;其中,西北諸河和東南諸河流域分別較常年值偏少13.3%和10.8%。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xù)19年回升,2023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6米,已超過20世紀60年代初期水位。


三、冰凍圈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處于高物質(zhì)虧損狀態(tài)。1960~2023年,全球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tài),1985年以來冰川消融加速。2023年,全球參照冰川處于高物質(zhì)虧損狀態(tài),平均物質(zhì)平衡量為–1229毫米水當量,為1960年以來的最低值。


北極海冰范圍呈顯著減小趨勢,南極海冰范圍再創(chuàng)新低。1979~2023年,北極海冰范圍呈下降趨勢,3月和9月海冰范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6%和14.1%。南極海冰范圍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1979~2015年,南極海冰范圍波動上升,2016年以來海冰范圍以偏小為主。2023年2月和9月,南極海冰范圍分別較常年值偏小38.1%和15.1%,均為有衛(wèi)星觀測記錄以來同期最小值。


中國西部山地冰川呈加速消融趨勢。2023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物質(zhì)平衡量(–1291毫米水當量)為有連續(xù)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退縮距離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退化明顯,1981~2023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qū)活動層厚度 呈顯著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20.2厘米;2023年多年凍土區(qū)平均活動層厚度為260厘米,是有連續(xù)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四、生物圈


中國植被覆蓋整體穩(wěn)定增加,呈現(xiàn)持續(xù)變綠趨勢。2000~2023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NDVI)呈顯著的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平均NDVI為0.371,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10.6%,是2000年以來的第三高值。


中國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趨勢。1963~2023年,北京站的玉蘭、沈陽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楓香樹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4天、1.4天、2.3天、2.7天和3.0天,2023年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早。


2005~2023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呈減小趨勢;2000~2023 年,西南巖溶區(qū)秋季植被指數(shù)呈顯著增加趨勢,區(qū)域生態(tài)氣候狀況穩(wěn)步向好。1973~2023年,中國沿海紅樹林面積總體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2023年已基本恢復至1990年水平。


五、氣候變化驅(qū)動因子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氣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分別為417.9ppm、1923ppb和335.8ppb,均達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青海瓦里關大氣本底站溫室氣體濃度呈上升趨勢。1990~2022年,瓦里關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2022年,瓦里關站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分別達到:419.3 ppm、1979 ppb和336.5ppb,與北半球平均濃度大體相當,均略高于2022年全球平均值。


中國氣溶膠光學厚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區(qū)域大氣本底站氣溶膠光學厚度年平均值波動增加;之后,均呈波動降低趨勢。2023年,上甸子、臨安和龍鳳山站氣溶膠光學厚度較2022年均略有降低,其中上甸子和臨安站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關閉